据统计,截止2021年底上海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542.33万,占总人口的36.3%。研究表明,人类在40岁以后肾脏的各种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,如肾血流量减少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、肾小管浓缩与稀释功能减退;老年人肾脏解剖形态方面也相应发生变化,肾脏体积缩小、重量减轻,肾实质减少、肾小球逐渐硬化。此外,老年人往往罹患多种慢性疾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高尿酸血症等,均可进一步导致肾损伤。因此,老年人容易发生慢性肾脏病(CKD)。据统计,我国老年人群CKD的患病率高达30%~40%,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,给患者、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。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,关注老年人的肾脏保护问题意义重大。老年人护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定期体检,早期发现肾脏病
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症状有水肿、尿色或尿量的改变,后期可出现疲乏无力、面色苍白、食欲减退、恶心呕吐等,但也有些CKD患者“无症状”。因此,老年人无论是否有上述症状,都要定期检查尿常规、尿微量蛋白、肾功能和泌尿系统B超等。尿检异常是肾脏病的“前哨”,高血压、糖尿病等造成肾脏损伤的早期都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。应动态比较各项指标的前后变化,如有问题需及时至肾脏专科就诊。
(资料图片)
积极治疗可能导致肾脏损伤的基础疾病
老年朋友常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痛风、冠心病、脑血管疾病、前列腺增生等慢性病,而这些基础疾病通过不同的机制均可能造成肾损伤,如肾动脉硬化、肾小球病变、肾小管间质损害、梗阻性肾病等。积极控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、血尿酸,及时解除尿路梗阻,将会明显减少肾损害发生风险。有上述慢性病的老年人,更应重视定期进行肾脏病筛查。
防止药物性肾损伤
老年人肾功能减退,如按照药物说明书上常规剂量服用某些药物,对其肾脏来说可能已经“超量”,就会导致肾损伤。因此,老年人服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适度减量,尤其是有慢性肾脏病的老年患者,在就医时一定要把病情及用药情况告知医生,医生会根据肾功能检查结果,用公式计算出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,从而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,并注意监测用药前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。
尽量避免使用可能造成肾损伤的药物,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,常见于感冒药、止痛片、退热药,此类药大部分经肾脏排泄,滥用或超剂量使用对肾脏的损害可想而知。应警惕某些抗生素对肾脏影响,如氨基糖甙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、氨苄青霉素易引起过敏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,有过敏体质的老人更要谨慎用药。部分老年人常年服用多种成分不明的保健品进行“补肾”,不料反而伤肾,建议老年朋友不要盲目服用保健品、偏方中药。慢性肾脏病、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各种造影检查前后,需在肾脏专科医师指导下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,以避免造影剂造成肾损害。
避免肾损因素
吸烟、饮酒、肥胖、久坐不动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,而且也是发生肾脏病的“幕后推手”,老年人应远离烟酒,平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以强身健体,如打太极拳、走路等,保持合适的体重。
老年朋友应注意饮食节制,如每天吃“大鱼大肉”,过多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;而过度限制“荤菜”,蛋白质摄入过少又会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。老年人味觉较迟钝,常喜欢吃“咸鲜”或腌制食物,但盐摄入过多,易引起水肿、高血压,甚至诱发心衰等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成人每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超过5克。老年CKD患者更应注意控盐。
老年人“口渴中枢”不敏感、对水分的机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差,如出现高热、出汗过多、严重腹泻时非常容易发生脱水,血容量不足可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,极易导致肾损伤,如在脱水状态下过量使用抗生素,更是“雪上加霜”,患者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需透析治疗。因此,没有心功能衰竭、高度水肿等情况的老年人平时应注意适当饮水,保持机体“滋润”状态,而不是“不渴不喝水”。老年人一旦出现高热、呕吐腹泻等大量失水情况,应及时补充水分及盐分,必要时就医采用静脉补液,须谨慎、减量应用抗生素。
总之,老年人肾脏的各项功能随着增龄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,应重视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肾脏病,并积极治疗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易引起慢性肾脏病的相关基础疾病,遵照医嘱合理服药,不听信小广告而滥用药物和成分不明的保健品,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,将会显著减少或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生,安享健康而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李晓(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)